海工金融: 適逢“討好”期
2014-02-24 08:08:27 來源:航運交易公報 編輯:國際船舶網 我有話要說
看似鼎力支持
光說不練終究是假把式。當前市場一直鼓吹金融機構對海工業大力扶持,那么具體情況如何呢?
支持力度最大的,當屬中國進出口銀行。截至去年10月底,中國進出口銀行累計簽約船舶貸款金額3060億元人民幣。其中,船舶出口賣方信貸2190億元人民幣;船舶出口買方信貸120億美元(約合870元人民幣)。累計發放船舶貸款2840億元人民幣。其中,船舶出口賣方信貸2080億元人民幣;船舶出口買方信貸100億美元(約合760億元人民幣)。累計開立船舶保函390億美元,累計支持船舶6676艘、2.35億萬載重噸。從數據看,其對海工裝備項目支持力度尤甚,截至去年7月,該行海工類項目貸款余額合計達82.64億元人民幣。相比之下,與政策性銀行并列統計的國家開發銀行在支持力度上略遜幾籌。
國家開發銀行是中國最大的對外投融資合作銀行,2012年船舶融資中心成立以來,累計承諾額118.7億美元。其中,外匯91.2億美元;人民幣175.8億元。累計發放額84.2億美元。其中,外匯70億美元;人民幣88億元。截止去年三季度,外匯貸款余額超過2600億美元,但海工項目融資方面,僅在去年6月完成一筆100億美元的融資項目,該項目為與華彬租賃開展海工裝備租賃業務。
租賃公司方面,去年3月,工銀租賃將一座半潛式鉆井平臺(船型 船廠 買賣)交付給中海油田服務股份有限公司,即著名的“南海七號”,成為中國首家涉足海工平臺裝備租賃領域金融租賃公司。業內人士對融資租賃涉足海工領域頗為贊同,認為金融租賃公司涉足海工平臺裝備租賃領域,可以幫助油氣運營企業以較少的資金投入獲得急需的設備,進行海洋油氣開發。
除銀行和融資租賃公司外,保險也是海工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涉及航運保險的保險企業近百家,但為海工裝備市場出力的主力軍只有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中信保),去年中信保實現承保金額3969.7億美元,同比增長14.8%,其中對海工行業的承保金額超過40億美元,而其2012年對海工行業的承保金額達到35.8億美元,同比增長165.5%。
無論是銀行還是融資租賃,亦或是保險機構,這4家最具代表性的金融機構對海工市場提供的融資金額不少,但支持新意乏善可陳。
創新力度不足
去年12月,中國進出口銀行與工銀租賃簽署10.05億美元融資貸款,支持工銀租賃購買太平洋造船(位置 評論 新聞 招聘)有限公司設計建造的51艘海洋工程輔助船(船型 船廠 買賣),出租給法國博邦集團。銀行聯手融資租賃公司的合作方式,在海工裝備市場也許新鮮,但雙方這類合作模式早在2010年即已出現。當時工銀租賃與中國進出口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聯手拓展國際租賃市場,此次不過是中國進出口銀行與工銀租賃合作開拓國際市場的另一個項目罷了。
國家開發銀行自2012年成立船舶融資中心之后,雖積極尋找多方合作的創新模式,包括銀行+航運企業、銀行+大宗貨主企業+航運管理企業、銀行+海洋油氣企業+油氣服務企業、銀行+租賃公司+航運企業、銀行+船舶企業、銀行+船廠+配套企業等,看似模式眾多,然僅拓展了更多船舶領域,在融資方式方面并沒有根本性創新。
至于中信保,其在為海工融資解渴方面一直有為人稱道的兩大王牌產品,即“買方違約險” 和“出口買方信貸險”。
目前造船企業最為頭疼的Heavy-Tail付款方式盛行,建造海工設備方面也不例外。大船重工一位負責人曾向《航運交易公報》記者表示:“風險太大,一座鉆井平臺合同金額達數十億,建造周期通常為兩年,建造時90%的資金需要我們墊付,如果船東希望延期支付或棄船,我們就會面臨上億元損失。而買方違約保險可保證海工制造企業最晚一年內收到10%的首付。”
出口買方信貸險用以保障貸款銀行在買方信貸項下的收匯安全。由于海工項目造資巨大,海工制造企業通常需要向銀行貸款以完成設備建造,基于目前市場上吝于借貸的銀行依然是主流,海工制造企業只要出具海工的“出口買方信貸”保函,即可輕易獲得銀行貸款支持。
兩大產品盡管功能強大,但它們都不是新鮮的險種。在創新領域,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海工金融機構沒有給出漂亮、有新意的方式,人們或許看到了金融機構對海工項目融資的活躍度,但供給活躍的創新血液少得可憐,它將影響海工融資活躍的持續性。
還需關注的是,海工項目設備建造只是在近兩年逐漸紅火,交付期集中在今年以后,目前還無法全面看到其融資風險。一旦風險出現,銀行、融資租賃和保險機構將如何應對,目前都沒有明確答案。答案不明,便是極大的隱患。